“这路现在有了‘名分’,就是咱村自己的‘家产’,可得用心养护好!”9月19日,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乌可湾子村,村党总支书记宁银昌正日常巡查一处混合式过水路面,他仔细查看路面状况,清理涵洞杂物,确保排水畅通无阻。自阜新市开展村内道路确权工作以来,这样的日常巡检已成为村里道路管护的常态。
乌可湾子村地处低洼地带,每逢降雨,周边方圆十公里范围内的雨水便顺着地势纷纷汇流至此,导致乌可湾子河水位暴涨,水流湍急,曾不止一次冲毁了横跨河流的简易道路。“修路不易,养路更得用心。以前村里不清楚这路应该谁来管,缺乏管护意识,小毛病拖成大问题,最后修起来费时又费力。”宁银昌感慨。
类似情况在农村并非个例。在阜新县大板镇三家子村,71条村路如今交由村委会进行养护,三家子村党总支书记王沿介绍:“过去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,道路出现坑洼、裂缝等问题时,没人愿意主动去管。久而久之,道路状况越来越差,影响村民的出行安全,也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。现在“村两委”每日巡查路面,村民也自觉爱护,路面更整洁、通畅了。”
从过去“只管走、不管养”,到如今每一条村路都有了专属的“守护者”,农村道路确权让村内道路得到了更“贴心”的养护。阜新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科科长杨晋阳介绍:“村内道路历来为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建设,普遍存在所有权和管护责任不清的问题。只有将所有村内道路统一确权给村委会,推动村民从‘旁观者’转变为‘参与者’,才能把村路长久养护好。”
今年7月,阜新市政府印发了《阜新市健全农村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》,正式启动农村道路确权工作。为真正构建权责清晰、保障有力、运转高效的农村道路管理养护体系,各县区结合实际出台本辖区内的《农村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》。一方面对农村公路严格落实县、乡、村三级路长制责任,建立一路一档,实施统一标准的养护作业;另一方面对多渠道筹资建设的村内道路统一移交给村级组织,确定管护责任主体为村委,管护责任人为村委会主任,监督主体为乡镇政府。将道路信息和责任清单在村务公开栏公示,同步对养护作业标准及流程进行公示,让所有村民都参与到爱路、护路的工作中来。
阜新县作为试点,先行先试动起来。“各村排查‘无主’的村内道路上报,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民开展日常巡查、清扫保洁、小修保养、灾毁恢复等具体工作。”阜新县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室主任于航介绍。
借此契机,乌可湾子村30条、总长36.594公里,三家子村71条、总长49.491公里的村路终于明确了权属,正式“落户”村集体。截至目前,阜新市共有3084条的村路实现了确权。
在乌可湾子村村委会的墙上,张贴着详细的农村道路养护标准与作业流程。包括及时清扫路面上的积土、泥污、杂物等,及时修复路面裂缝、坑槽、破碎、沉陷、拱起等。春季、秋季及汛期前至少分别清理、整修一次边沟。“连草什么时候修、沟什么时候清,都写得明明白白!”宁银昌感慨,按照规定,各村须安排专人开展日常巡查,乡镇根据巡查情况和道路实际状况,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。路肩、边沟、涵洞、绿化等养护频次和标准也一一列明。
同时,为了建立健全村内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,阜新市逐步构建起村民委员会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。宁银昌介绍,目前,30条路由村两委成员等27人负责日常养护,大雨过后,会请专业机械清淤疏堵,每次花费1000元左右。小修小补自主完成,大问题及时上报,既不“大包大揽”,也不“一甩了之”。
通过道路确权,昔日“没人要”的道路有了“当家人”,乡村振兴的“毛细血管”更畅通、更安全。下一步,阜新市将全面推广确权试点经验,持续完善资金保障与监管机制,推动农村道路管养常态化、精细化,将“重建轻养”转向“建养结合”的良性发展,真正实现“小路有人护、大路有人管”,为农民铺就更安全、更顺畅的“幸福路”。
成人网站
copyright© 成人网站-网站成人色情
地址: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邮编:110001 电话:024-23448867 | 辽ICP备18016972号 |
政府网站标识码:2100000008